從“制造”全面走向“智造” 數字化轉型助推裝備產業高質
- 發布時間:
- 2019-03-27 01:08:38
摘要:在推動動力變革方面,就是要從主要依靠物資、資金、人力等方面的投入,轉向更加重視科技、體制、管理、技術等方面的綜合投入,集中力量突破
隨著物聯網和傳感器技術的廣泛應用,數據的采集、存儲、傳輸、展現、分析與優化都具備了良好的技術基礎。近年來,裝備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浪潮已勢不可擋。
“在推動動力變革方面,就是要從主要依靠物資、資金、人力等方面的投入,轉向更加重視科技、體制、管理、技術等方面的綜合投入,集中力量突破‘卡脖子’的技術裝備。”近日,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在談“推動新時代能源高質量發展”時表示,與世界的先進水平相比,我們國家現在能源科技創新的能力還不強,部分技術設施還受制于人,技術的“空心化”還沒有根本解決,企業原創性成果還不多,創新的投入效益還不高。數字化轉型必將成為我國能源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
從“制造”全面走向“智造”
與其他行業不同,裝備產品研制開發出來之后必須與用戶緊密結合,不斷修正、優化、改進,最終才能完成研制。這一過程往往需要幾年時間,而且費用較高。
據統計,我國裝備制造業開發產品的費用和實驗驗證的費用達到1:3-10。這導致大量企業不愿意做實驗驗證。對此,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武鋼提到,我國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應以數字化轉型為抓手,切實落實國家、省市區為推動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提出的各項政策規劃,積極培養相關人才,繼續搭建政府、銀行、企業合作平臺。
“在裝備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進程中,閉門造車極不可取,各行各業應發揮創新精神、加強合作。”武鋼認為,加強專業化、標準化、信息化、數據化的基礎建設;加強實體實驗平臺和數據仿真的結合;加強基礎數據治理和數據分析應用的結合才能讓我國的可再生能源裝備從“制造”走向“智造”。
善于深度應用數字技術的制造企業將贏得顯著的競爭優勢。例如,通過對采購、生產、庫存、資金、質量、能耗、設備狀態等業務數據的及時洞察,可以幫助企業對運營管理中的各類復雜問題能夠不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通過對員工工作實績的采集與分析,可以進一步激發員工的潛能;通過根據客戶需求實現個性化定制,可以提升客戶滿意度;通過對營銷數據的采集與分析,可以在市場上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更好地服務客戶。
優秀的制造企業也在一直致力于產品本身的數字化轉型,實現數據采集、狀態感知與遠程控制,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增加服務收入。資料顯示,我國在煤電、核電、煤炭、油氣、可再生能源及電網等領域,已形成從設計、研發、制造、建設、運維到檢測認證,且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完整產業鏈。
“我國裝備制造業高端化的首要工作是加強需求牽引,鼓勵供需對接,構建基礎領域的研發體系和實驗驗證體系,集中產業鏈優勢力量突破基礎領域的制約,在強基的基礎上進一步強鏈。”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副院長石勇認為,要進一步加強對行業內細分領域的小巨人企業的扶持引導,助其在優勢領域主動對接技術、伙伴,打造利益共同體,形成鏈式競爭力。
從創造“產品”到創造“價值”
裝備制造業承擔著知識和技術“蓄水池”的功能。一個國家制造的商品,尤其是裝備產品越復雜、制造工藝越先進,知識和技術的“蓄水池”就越大,國家通往繁榮之路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對此,中化集團董事長寧高寧認為,中國企業的發展不能再延續過去那種依靠資源主導、投資驅動的傳統套路,不能再在簡單重復、低技術含量、缺乏創新內涵的領域內擴張。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企業的大浪淘沙和興衰起伏說明,企業所擁有的別人拿不走、學不會、真正可持續的核心競爭力,唯有科技創新能力。
武鋼說,國家統計局過往4年(2014-2017年)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是30.4%、31.8%、32.9%和32.7%。不難發現,2014年以來裝備制造業占整體工業增長的比重較低,到2017年甚至出現負增長。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我國對于能源的需求量增多,我國對于能源裝備制造業也采取了非常多的優惠措施,并且在資金、技術上也非常支持能源裝備制造產業。但是這種支持一般都支持的是新能源裝備制造業中的傳統工業制造環節,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高新技術環節。整個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的產業鏈主要就是包括前期咨詢、規劃統籌、研發技術、設計方案、生產制造、檢驗檢測、調試運行、監測監控、維修服務、保養更新,直到產品報廢、解體或回收這些,國家在政策上應該多多的支持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當中的高新技術,而不是僅僅只是著眼于眼前的占據主導地位的傳統制造方法。